得知大汕子河綜合治理工程開工,欣喜至極。
大汕子河原系寶應湖內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河槽,為天然形成加人工疏浚而成,分東西兩河道。東河道隸屬寶應縣水系,南端在大汕子隔堤,堤南是高郵湖。西河道在金湖境內,西起三河攔河大壩的東偏泓,向西過石港船閘與三河相通,向東至寶應湖農場的劉圩拐分岔:向東為金寶航道,直通京杭大運河,在隔汕大堤退水閘處與東河道匯合,今屬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的一段河道;折向北,流經前鋒鎮,至阮橋閘再折向東,匯入寶應湖。大汕子河在寶應湖農場這段河道最為寬闊,南北兩岸相距有三公里,最窄處應該在前鋒大橋處,東西不足百米,全長20多公里。大汕子河是金湖境內的一條重要水系,西通三河、洪澤湖,東連京杭大運河,北依白馬湖,南靠高郵湖,在灌溉、防汛、航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50多年前,我與大汕子河初相見。1969年的秋天,為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我們從當時的金溝公社搬遷至寶應湖畔的韓家灘,我是和外婆乘小船先期到的,大汕子河(起初并不知道它的名字,至今還有不少人不知其本名,高德地圖上標注為三河)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荒涼:河面寬闊,河道蜿蜒,河邊長滿了蘆葦等雜草,河水拍打著河岸,有的地方坍塌,露出了蘆葦的根莖,河岸很不規整。登上河岸,到處是蘆葦雜草,秋風吹拂沙沙作響,滿目荒涼。就是在這樣的荒草灘上,搬遷過來新成立的淮勝公社人民沿大汕子河兩岸搭建住房,并開始了墾荒造田建設新家園的壯舉。短短幾年,昔日的荒草灘變成了米糧川,一排排磚瓦房取代了泥草屋,矗立在大汕子河兩岸,臨河修建了沙石公路,開通了通往縣城的班車。通過大汕子河,人們把農副產品運往縣城和外地;各種生產生活物資從大汕子河源源不斷地運進來。那時,公社的糧站、供銷社的碼頭最為熱鬧。大汕子河見證了淮勝人民篳路藍縷、改天換地的流金歲月。
記得20世紀70年代后期,公社為了發展多種經營生產,增加群眾收入,決定在河邊開挖魚塘。在淮勝大橋東側,北起淮村村尾,南至淮濱村村頭,在河中間筑起一條大壩,東邊是魚塘,西邊為河道。歷經兩個冬春,淮勝人民硬是靠手挖肩挑,順著大汕子河道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大壩,完成上百萬土方工程,開挖出近千畝魚塘,公社成立了養殖場,負責魚塘的生產經營。后來我們河西的生產隊也在河邊開挖了魚塘,當年我也參加了開挖魚塘的勞動。年底分魚的時候,大人小孩圍在魚塘邊,熱鬧極了,人們抱著活蹦亂跳的大鰱魚,豐收的年景讓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
自20世紀90年代工業化不斷發展,兩岸相繼開辦了工廠;人們在大汕子河開展大面積高密度圍網養殖,隨著交通運輸業的興盛,航運逐漸式微,大汕子航道已慢慢淤塞,防汛能力不斷弱化;污水流入河中,水體受到污染……
近年,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要議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隨著撤渡建橋政策的落實,大汕子河上先后建起了淮湖大橋、烏龍渡大橋,極大地方便了兩岸人們的出行,也為經濟建設提速增效作出貢獻。河邊的小魚塘兩年前都已全部清除,部分河段的圍網也已拆除,河面水花生等雜草大多被清除,河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是河床淤塞嚴重,有些河段的河岸殘破不堪,涵閘年久失修,部分河段仍在高密度圍養。對此,政府投入數千萬元,啟動金湖縣前鋒鎮大汕子河綜合治理項目,計劃今年年底竣工。
隨著大型工程機械進場施工,大汕子河兩岸的居民無不歡欣鼓舞,連行動不便的長者都拄杖到河邊看熱鬧,機器的轟鳴聲與人們的談論聲交織在一起!昂訒、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河道即將成為現實,我也會經;乩霞铱纯,看看我的大汕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