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26日,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四團一營二連84名勇士由副營長鞏殿坤率領進駐淮安縣大胡莊,擔任防御任務。漣水的敵軍出動日軍200多人、偽軍400多人,實施對二連的進攻。當二連發現敵情后,已被四面包圍,突圍無可能,只好利用莊內一人多深的旱溝,構筑簡易工事作掩護抵抗敵人。簡易工事被敵人炮火摧毀后,有的利用圍墻、門縫、窗口射擊敵人;有的利用草堆、籬笆,雖然不擋子彈,但可以作掩護射擊敵人;有的戰士子彈打光了,用刺刀殺敵人,槍托打斷了,抱著敵人往火堆里滾。鞏殿坤身負重傷被戰士背著放在群眾家床底下,被敵人發現后,他用槍打死一名日本軍官,日軍隨即放火燒屋,他被活活燒死。連長晉志云腹部重傷,用手捂著腸子沖向敵群,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戰斗進行了七個多小時,消滅日偽軍200多人,終因寡不敵眾,全連84人除兩名戰士在群眾掩護下生還外,其余82人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震山河、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
兩年后的1943年3月17日,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為粉碎敵人的掃蕩,保衛淮海區黨政機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轉移,進駐淮陰縣張集區劉老莊。該連警惕性很高,除駐地設哨兵外,又在百米處設了潛伏哨,戰士不解綁腿和衣而睡在用麥草鋪的地鋪上。18日拂曉,發覺敵人來犯,立即進入交通壕(根據地都挖有一人深的交通壕,便于隱蔽作戰),當敵人進入四連有效殺傷距離時,遭四連一陣密集的排槍射擊,陣地前敵人死傷一片。這時,敵人如夢初醒,知道遇上了新四軍主力,不斷炮擊陣地。從拂曉到黃昏,敵人連續進攻五次都未成功。四連連長白思才和50余名戰士犧牲后,指導員李云鵬也負傷。他和20多名戰士子彈都打光了,上了刺刀和敵人進行最后拼殺。不能行動的重傷員也握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四連的勇士們不知道眼前交戰的敵人是日軍十七師團和偽軍近千人,終因敵我力量差距過大,一場慘烈的白刃格斗結束了。四連82位勇士全部壯烈犧牲。
大胡莊和劉老莊的兩場戰斗,敵軍雖眾,我軍雖少,敵人武器裝備精良,我軍武器較差,但敵人并未占到便宜,傷亡數字比我軍高得多。戰爭勝敗重要因素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物質是靠人去掌握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二連和四連沒有一個被俘,更沒有一個投敵,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大胡莊和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的壯舉,集中體現了我軍優良的紅色基因,很值得我們學習。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十個方面向他們學習:
一是學習烈士們信念堅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共產主義精神。二是學習烈士們舍生忘死、敢打硬拼、赤膽忠心的愛國主義精神。三是學習烈士們生命不息、戰斗不止、英勇殺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四是學習烈士們氣吞山河、視死如歸、以革命氣勢壓倒敵人的民族主義精神。五是學習烈士們一切行動聽指揮的高度集中統一的組織紀律性精神。六是學習烈士們蔑視強敵、孤軍作戰、以少擊多的虎膽精神。七是學習烈士們人民至上、赤誠為民、保護群眾大愛人民的奉獻精神。八是學習烈士們團結協作、互相支持、患難與共的同舟共濟精神。九是學習這兩個連隊干部臨危不懼、沉著應戰、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的模范帶頭精神。十是學習烈士們一天滴水未進、粒米未食,忍饑挨餓、不怕艱難困苦的拼命精神。
(董士奎,1924年11月出生,淮安籍抗戰老戰士,現住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