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網頁游戲 火箭球賽 熱門音樂 黃海軍演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育 >> 頻道新聞 >> 內容

淮安市清河實驗中學教師讀書心得薈萃

時間:2021/4/23 8:32:54

清河實驗中學秉持“為有品質的生活而讀書”的辦學理念,邀請名家開設講座、開展經典誦讀、舉辦讀書競賽、組織讀書沙龍分享,推進全員、全程、全面閱讀。

古韻悠悠的大美清江浦,孕育了清河實驗中學的詩意靈動。走進校園,濃郁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一塊塊經典牌匾、一個個文化書柜、一條條讀書連廊,讓師生們在開放書吧不時駐足,感受精神驛站的愜意與從容。

讓學生愛上閱讀,要先讓教師愛上閱讀。清河實驗中學不從教育專著讀起,而是從蘊含文學味道、富有情感哲理的心靈讀本起步,激發閱讀興趣,開啟閱讀“新視界”。

春光無限好,正是讀書時。繼組織《平民之城》讀書競賽之后,在第26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清河實驗中學的老師們又借《鄉土中國》一書追尋童年往事、重溫鄉土禮俗、感悟教學魅力,開啟新的閱讀之旅。

【《鄉土中國》簡介】

最近幾年,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給大一新生寄發錄取通知書時,會一并送上一本書。2020年8月,他送上的是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部社會學著作,共14篇,7萬多字。作者認為,生活在一處的孤立和隔膜的集團經過長時間、多方面、高頻度接觸和無數次摩擦,陶煉出了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里,人們會得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可靠的信用。

之所以選擇《鄉土中國》,邱勇在致新生的信中說,《鄉土中國》是一部飽含家國情懷的經典力作。費孝通基于大量扎實的社會調查,以簡潔平實的語言勾畫出中國基層社會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尋了家國鄉土深處的文化根脈。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每一位中華兒女自覺的使命擔當。

【讀后感言分享】

《鄉土中國》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枯燥難懂,到底能帶給我們什么?認真咀嚼,其味無窮:既充滿泥土味,又有人情味,還有哲學味,是那種對東方民族的一股濃濃的愛情的味道。而那種抱團取暖、從心所欲、信用可靠的熟人社會正是我們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所急需的。

不斷經營我們的校園熟人小社會,相信用不了太久,“外村人”“漂流客”也會成為“老熟人”“自己人”。無論師生,不論你我,都會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都會建立起可靠的信用。那樣,心靈就不再漂流,你我也自然走近。

——張正喜《讀土腥味濃的<鄉土中國>有感》

我們的學校管理正如《鄉土中國》中所說,“人治”與“法治”并存,既要維護好應有的教育管理制度,也要給予教師相應的人文關懷。由于我們這一團體是“兼善”的,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因此,在自由競爭下,制定的考核細則要合理,能讓全體教師接受,并能為之形成合力。學校里要有一雙“看不見的手”,理出一個適合學校發展的教育秩序,形成“無治而治”的格局。

——趙金!犊<鄉土中國>,懂中國根基》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我們不能將自己圈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要“放眼看世界”。為此,我們需要更多地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我們需要實踐體驗,需要觀察思考,也需要讀書學習。所以,我們讀一讀這本《鄉土中國》是一件好事——我們讀“社會”心理學,我們做“社會”中的人,在教學工作生活實踐中更多地領悟,才能成為一名優秀老師。

——吳波《讀“社會”心理學,做優秀老師》

讀完《鄉土中國》,我收獲最大的就是回憶起很多童年趣事;厥淄,歷歷在目,它們都是我成長途中難以忘懷的經歷。我的村莊有著優美潔凈的生活環境,我的鄉鄰有著愜意休閑的生活方式,我的故鄉承載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父母對我的教誨,長輩對我的提點,左鄰右舍對我的噓寒問暖,更是化作我成長寶庫中的珍寶,伴隨我一路前行。鄉土中國,中國鄉土,千言萬語難以表達我對你的熱愛,最后只能匯聚成一句話——存于桑梓的記憶永不磨滅!

——戈修艷《存于桑梓的記憶》

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其實也需要一些鄉土氣,要接地氣,公開課、優課不能是千篇一律、模塊化、形式上的高效課堂。比如,語文課就要有一些文人意氣,數理課就要有一些鉆研精神,英語課可以多一些語言使用的樂趣等等,不一而足。

活在當今時代的我們,要擁抱時代,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也很有必要去思考和研究當今時代存在的問題,像費孝通先生那樣——做時代的研究者、時代的斗士、時代的先驅,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的發展貢獻力量!

——胡洋《讀<鄉土中國>有感》

在鄉土社會這樣一個熟人社會中,行事為人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煩瑣,也很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但這也很容易形成循規蹈矩、尊重傳統的氛圍,這種氛圍的形成會在一定程度上禁錮其向前發展。當然也有人說,殘留的鄉土觀念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阻礙之一。在一些人看來,鄉土社會的人“世俗”。我覺得,鄉土社會長期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體系,體系中的每個人都有統一的認知,對他人的為人處事都不會有太多分歧。想必這對體系之外的人而言就顯得格格不入,便有了“世俗”之說吧。

——嚴曉玲《生長于斯,感于斯》

讀了《鄉土中國》一書,我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為中國人,讀懂了“鄉土”,我們才算讀懂了“中國”;讀懂了中國社會,我們才能做一個更好的中國人。我的人生有詩有遠方,讀“鄉土”獲中國之“詩”,行“萬里”知人生“遠方”,我的腳步更加堅定而有力量。

——張霞《讀“鄉土”思社會,行“萬里”知人生》

對于一些年輕人來說,籍貫似乎成為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我一樣很多人搞不懂何為籍貫,更別提我的子女。但籍貫卻如風箏的線,牢牢地將自己與父輩口中素未謀面的“家鄉”聯系在一起。

《鄉土中國》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鄉土生活,但當下的這片土地正在蘇醒,積極吸收外界的精華,進城和下鄉不再是對立面,更多是在相互融合、相互接納。不管是城里人還是鄉下人,都是扎根于自己的那份土地,沐浴陽光,向上生長,甚至如風箏般飛翔于高空之中!

——張媛《扎根于土,飛翔于天》

人們昂首闊步,向過去告別?刹徽撛趺锤淖,我們的家規家訓依然在父母的一站一坐、一言一行、一餐一飯、一針一線中傳承,我們的“土味”禮俗仍舊在親子關系間口口相傳。至此,我大概讀懂了《鄉土中國》,解答了童年的疑惑。原來,我的人生也早已著上了“鄉土”的本色。而我的使命,就是來沾染一絲“鄉土”氣息,傳承一份“土味”禮俗!翱思簭投Y為仁”,這不僅是對后代的庇佑,也是對“土味”禮俗的傳承,更是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李雨柏《我的“鄉土”本色》

若是將“門前雪”“屋上霜”都劃分為“公”的區域,那是否又會變成所有人都置若罔聞的地步?所以說,“公”和“私”應該是相對而言的,“因私廢公”“因公廢私”皆不可取。在界限不清楚的時候,以“己”作為中心的自我主義就要發揮用處了,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價值觀也不同,分析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無論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還是“眾人合掃門前雪”都無可厚非,做好自己的“私”事,“公”事自然事半功倍,切勿門前雪滿無人跡!

——李文靜《雪過留痕,霜過留跡》

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就是鄉土的歷史。因為依賴這片土地,眷戀著這片鄉土,我們的中華文明才得以傳承,傳統文化才得以發揚光大。

這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們便有了一份土氣,土得讓我們慶幸,土得讓我們引以為傲。因為,這是我們家的標簽,是我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根”和血脈。倘若我們忘了“根”在哪里,那我們還能葉落歸根嗎?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體現的是中國人對于鄉土的無限依戀,永遠不會改變。

——張磊《此心安處是吾鄉》

鄉土氣息濃烈的我,總是“不好意思”,別人要求我做事,我不好意思拒絕。我努力堅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善良地生活,善良地與人相處,不搬弄是非,不背后使壞,也不說傷人的話,做一個善良平靜的好人。我具有鄉土人的誠實敦厚,也具備鄉土人的吃苦耐勞求上進,我一直在努力成長,盡管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這并不影響我成為更好的我!

——邵樂華《鄉土的我》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能夠從土地里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于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那樣開門見山。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身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是不可能擺脫鄉土的,鄉土的基因是寫進了我們的DNA的,而鄉土中許許多多的智慧又何嘗不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呢?

——馬玲《淺談<故鄉>與鄉土文化》

鄉土社會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傳統模式,早已滲透到我們的骨子里。時至今日,鄉土社會的思想仍然影響著中國人。

通讀《鄉土中國》,我覺得這部作品的意義不僅僅是對中國社會的研究,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也有深刻的參考和指導意義。我們需要充分了解這個社會,才能正確認識社會中的問題,從而合理地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社會發展前行。

——王莉《鄉土文化特色顯 細品咂摸濃若茶》

當學生出現各種問題時,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就需要考慮學生行為方式背后的家庭思想觀念,考慮學生家庭生活的區域范圍以及學生身處的情境帶給他們的影響。這樣的話,教師可以認識更真實、更全面的學生,對學生多一些理解,學生一定會慢慢成長起來的。學生真的把老師當成朋友,當成最熟悉的人,師生關系就會更為融洽,學生更為樂學、愿學,教師更為愿教,我想這也是差序格局的體現吧。

——王曉鵬《<鄉土中國>讀后感》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各地村莊、社區加強疫情防控,很多村莊只留一個進出口,勸返外地進村人員,小區只留一個門口,出入需要出門證。這些體現了中國人的抱團情結、鄉土情結。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但是真正遇到困難或者危險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回家”,回家就安心了,回家就踏實了。這就是中國人的“根”。

——郭玲《讀<鄉土中國>,品別樣人生》

后記: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閱讀可以;目力難以企及的地方,文字可以。教師的精神成長,需要高品位閱讀、閑來練筆的滋養;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經典專著、名家智慧的引領。在一次次的閱讀分享中,清河實驗中學的老師們不斷積淀、不斷成長,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如沐春風,越走越遠。教學質量也隨之提升,過去的一學期,各年級多學科聯考均分處于全區前列,多名學生的成績進入全區前200名行列。

作者:不詳 
  • 關于我們 | 服務條款 | 法律聲明 | 版權所有
  • 淮安經濟網(www.deportese.com) © 202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經濟網信息熱線:1930160103@qq.com
  • 蘇ICP備:05024815號
    亚洲日韩久久精品中文字幕